民宿近些年在国内愈加兴起。它是一种在旅游环境中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旅社,游客可经过入住民宿体验当地文化和居民日常。
从定义上来说,民宿与酒店承载了相似的功能价值。但与酒店不同的是,它拥有更强的公共社交属性。游客更期待民宿成为“优质慢生活场所”,能令他们在其中体验到非同质生活。在很多情况下,民宿更像是杂糅了青年旅舍与度假酒店的产物。
因此,在民宿设计中,公共空间部分的设计会占据很大的比重,甚至需要花费比客房部分更大的精力。
一个现实的问题是:民宿设计的客房部分再如何投入都难以与高端酒店相竞争,更在意客房细节(如床品质量、舒适度、选用材料等)的顾客往往会选择酒店。高端酒店往往具有品牌效应,对于只想在夜晚好好休息的人来说,能大大降低试错成本。
民宿“出圈”则往往更多地依靠其公共空间部分。在城市住宿中选择民宿的游客,其核心诉求更可能是“有一个与亲人朋友自由相聚的空间”,既给人带来家的感觉,又能在功能和美观上超越普遍意义中的家。
而在乡野或风景名胜地住宿中选择民宿的游客,则期待民宿能让他们更亲近自然,短暂地融入当地,或是与目的相同,具有相似感悟的陌生人邂逅,交流彼此对于生活的体悟。这都依赖公共空间设计的支持。
基于以上因素,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,“亲近”、“闲适”与“温暖”便成为较受欢迎的空间气质。因地制宜地将公共空间设计往这几个方向引导,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例如下面这个公共空间,由于民宿处于相对寒冷的地域,设计师在一楼设立了火塘和餐厅,将酒吧设立在三楼抬高层上,便于客人分流和均质分布。
喜静的游客可以在一楼围炉煮茶,秉烛夜谈;喜闹的客人可以在三楼觥筹交错,谈笑风生。不同公区实现不同功能,成为不同人聚合的场所,显得亲切而惬意。
公共空间往往被设计成多功能集合体,以达到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效果。书吧,各式各样舒适的椅子,游戏机,甚至泳池等均为常见元素。优美的观景视野也同样不可或缺。
民宿设计中的公共空间部分是其灵魂所在。一家民宿是否有其独到之处,空间内部能否“流动起来”,是否“像家又超越家”,与它的公共空间部分设计得是否优质息息相关。
如何以社交场域赋活空间,是值得所有民宿设计思考的问题。